除了“父”字以外,到了战国末期,古人开始用“爹”这个称呼来指代父亲。
张揖《广雅》:爹,父也。
程大昌《演繁露》:后来的人叫父亲不再用“父”,而是把音调改成“爷”,还有的叫“爹”。
《失父零丁》:这个月七号失去了我老爸,想起这件事真是让人心痛。
也就是说,早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就有人叫父亲“爹”。“爹”这个称谓可真是通用,甚至奴婢用来称呼主人,小妾也用来称呼丈夫。
潘金莲一脸恳求地说道:“好爹爹,您就饶了我吧!”
网上有些人说,这里的“爹”并不是指父亲,而是用来美称有才德的男子。可是,许多古文典籍都明确记载,古人确实会用“爹”来称父亲。这一说法显然更有力度。
古人开始称父亲为“爸爸”大约是在唐朝时期。那个时候,很多家庭开始使用亲昵的称谓,体现了对父亲的亲近感和尊敬。之前通常用“父”或者“爹”等正式称呼,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爸爸”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了孩子们对父亲的常用称呼。这样一种称谓的演变,也反映了古人对亲情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在三国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已经开始用“爸”来称呼父亲。到了宋朝,像陆游、黄庭坚这些文人也都曾用“爸”来表达对父亲的称谓,显示了这一称呼的普及和当时社会对亲情的重视。
古时候的“爸”,和如今的“爸”虽然发音接近,但书写方式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宛磊提到,大约在“国语运动之后”,也就是到了近现代,才有更多的人开始接受“爸”这个字。古人常用“八八”或“巴巴”来称呼父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上海就设立了“88父亲节”,希望将每年8月8日定为父亲节。这个想法的原因在于“八八”这个数字组合寓意着父子关系的紧密。
近现代,不少文人和大家倡导白话文运动,把“八八”改成了“爸爸”。(申报上提到:八八连接在一起,跟“父”字类似……而且发音也和“爸爸”很近。)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方言里,“爸”不仅可以指父亲,还能用来称呼叔叔、母亲或者祖母呢。
在我国隋唐时期,统治者们也用“爷”来称呼自己的老爸。《木兰辞》里,花木兰就称她的父亲为“阿爷”。(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在《水浒传》中,李逵称呼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为“爷爷”。而在书圣王羲之的作品里,常常能看到“耶”、“阿耶告知”等词汇。“耶”代表的是爸爸,而“阿耶告知”则是告诉爸爸的意思。
在许多古文中,常常能见到“耶”这个字,它除了用来表达特定的语气外,还可以用作古人对父亲的称呼。
除了上述几种,古代人常用的称呼父亲的词还有“翁”、“考”、“君”、“伯”,这些都是古人用来表示对父亲的尊敬。
从上古周朝起,“父”这个词就开始用来指代父亲。到了战国末年和两汉时期,“爷”、“爸”、“爹”等称呼也渐渐成为了父亲的特别称谓。
当然,除了上述那些正规的称呼,还有些少数民族和各地的方言称谓。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南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那时候,南北文化开始慢慢融合,对父亲的称呼在各个朝代之间也有了不少不同的讲究。
南朝的大家颜延之,称呼自己的老爸为“君家阿公”。“阿公”这词儿,就是指在乡下务农的父亲。
《南史·颜延之传》里讲到有次,颜延之和何偃一起去南郊,何偃在路上远远地叫了声“颜公!”结果延之听了之后,觉得不太对劲儿,就回应说:“我既不是三公的那位,也不是田舍的公,更不是你家阿公,凭啥叫我公呢?”何偃听了很是尴尬,默默地退开了。
在元朝时期,女真族把父亲叫作“阿妈”(阿玛)。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五阿哥永琪常常这样称呼自己的父亲——乾隆皇帝。这“阿玛”一词,就是女真人对老爸的口语称谓。
《元曲选·缺名·货郎旦·三》:“阿妈有啥话,跟你孩儿说嘛,怕啥!”
宋代,许多北方地方的人习惯称父亲为“老子”。
到现在为止,华东、华中的一些地方,还是用“老子”来称呼自己的爸爸。在文学作品里,“老子”这词可是有种大佬的气质,算是对父亲的一种俗称。由“老子”这个词也派生出了“老汉”、“老儿”等说法。
电视剧《白鹿原》中,鹿子霖用个字儿“大”来称呼自己的老爹鹿泰恒,这可真是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
唐玄宗李隆基称呼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为“四哥”,这也说明至少在唐朝中期,“哥”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代自己的父亲。
《旧唐书·王琚传》记载:玄宗曾说:“四哥仁孝。”
唐玄宗叫父亲唐睿宗为“四哥”,其实是因为发音的缘故。“哥”这个词在突厥语里发音是“咔ka”。
唐朝可是个多民族共存的地方,唐玄宗也真是个博学的人。他提到的“四哥”,有可能在突厥语里其实是“父亲”的意思。不然就是简单地称呼他老爸唐睿宗是老四。
到了明朝,各地对老爸的叫法又花样多了起来。四川和重庆这边,人们习惯叫父亲“老汉”,而云南的白族人则亲切地称他为“阿堤”。
在沂蒙山区,父亲被称作“爷”,而爷爷也是“爷”。不过,称呼爸爸的“爷”是二声,亲爷爷的“爷”则是一声。
在沪苏锡一带,大家都叫父亲“爷”,发音有点像“牙”。而在广东客家,父亲被称为“伯伯”或者“叔叔”。从明朝开始,广东人习惯叫父亲“老豆”。
此外,丈夫对岳父的称谓是“泰山”,而妻子对公婆的称呼则是“公公”。对于已故父亲的称呼,常见有“先父”或“先君”,这些内容咱们暂且不讨论。
古人对父亲的称谓是相当丰富的,数不胜数。无论这些称呼如何变化,父亲永远是家里的支柱,尽心尽力为孩子们挡风遮雨,无私奉献的爱真是不可估量。
大家都说父爱像座大山,其实每位父亲都是血肉之躯,心里肯定有感情,也会感到疼痛。只是父爱的表达方式和母爱不一样而已。
每到节日,老爸们总是嘴上说孩子们忙着工作和学习,别太挂念家里的事。其实,他们心里对孩子的牵挂,丝毫不亚于妈妈呀。
小时候,总是想着和老爸一起去看遍天下,长大后才明白,其实老爸的全世界就是我呀!
在这里,祝愿所有的老爸们,幸福安康,身体倍儿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