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9:40:17

2025年中国地下储气库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或其他气体重新注入地下密闭空间(如枯竭的油田、含水层、盐洞穴等)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或气藏。这种储存方式不仅用于平衡能源供需,还能有效应对季节性和突发性能源需求的变化,提供备用能源供应。地下储气库在供暖系统、发电厂、城市燃气管道网以及工业和商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能在气源中断或管网出现技术故障时,保证不间断供气,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天然气供需的季节性波动、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中断等问题,对能源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地下储气库(Underground

Gas Storage,

UGS)通过将天然气储存于地下岩层、盐穴或枯竭油气藏中,成为平衡能源供需、保障供应稳定的核心设施。全球范围内,北美和欧洲凭借成熟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全球地下储气库总数超过700座,工作气量达4230亿立方米,其中北美、欧洲和独联体地区占比超过9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之一,近年来加速储气库布局。

截至2024年我国建成储气库38座

“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提出了建成天然气年消费量“15%+3天”的储气能力建设目标,并陆续出台系列政策,保障了地下储气库的快速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国建成储气库38座,形成调峰能力266.7亿立方米,约占年消费量的6.3%,预计至2025年我国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将突破300亿立方米,保持稳步快速增长。

地下储气库行业发展现状

1. 全球储气库布局与技术路线分化

全球地下储气库以枯竭油气藏型为主(占比76%),兼具经济性和地质条件适应性。北美凭借439座储气库和1635亿立方米工作气量位居全球第一,其高密度储气网络与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为行业标杆。欧洲则通过跨国管网联动,构建覆盖多国的调峰体系,例如德国和法国的含水层储气库在应对极端天气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虽起步较晚,但技术追赶迅速,已突破复杂断裂带储气库建设、盐穴快速造腔等技术瓶颈,并在江苏金坛建成亚洲首座盐穴储气库。

2. 中国储气库建设进入“黄金期”

中国储气库发展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实验性探索、2000年后的商业化提速,以及2010年至今的技术成熟期。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管网三足鼎立,主导市场格局,但民营企业如港华燃气、首华燃气通过合资模式逐步参与,释放多元化信号。政策层面,《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明确提出到2030年形成储气能力占消费量10%以上的目标,驱动华北、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加速储气库群建设。

3. 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

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新趋势,地质体-井筒-地面一体化监测平台的应用显著提升储气库运营安全性。例如,冀东南堡储气库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实现风险预警,降低泄漏概率。此外,盐穴储气库的卤水综合利用、枯竭油气藏储气库的库容优化等技术,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中国在强注强采工艺、深层高压储气库设计等领域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4. 市场机制与政策短板待补

尽管发展迅速,中国储气库仍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当前储气服务费未能完全覆盖成本,制约社会资本投入。相比之下,欧美通过市场化定价、峰谷价差套利等模式实现盈利,例如美国储气库运营商通过期货市场对冲风险,提升资产利用率。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30年我国地下储气库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当前,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动荡加剧,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中国储气库行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需直面多重挑战:一方面,优质建库资源逐渐稀缺,深层复杂地质条件对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储气库独立运营机制尚未健全,与管网、下游市场的协同效率有待提升。然而,机遇同样显著——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可大幅降本增效,“双碳”目标下氢能与碳封存的融合探索为储气库功能拓展打开新空间。如何平衡短期补短板与长期战略布局,将成为行业突破的关键。

地下储气库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

1. 区域化储气中心与管网深度融合

中国计划构建华北、东北、西南和中东部四大储气库群,通过“全国一张网”实现资源跨区域调配。例如,华北库群将依托陕京管道系统保障京津冀能源安全,西南库群则服务“川气东送”战略。未来,储气库与LNG接收站、管网枢纽的联动设计将成为标配,提升整体调峰弹性。

2. 技术迭代推动多元化储气场景

盐穴储气库因调峰灵活、注采速度快,占比将显著提升。中国预计在2030年前新建30座盐穴储气库,重点布局长江经济带。此外,废弃矿坑改建储气库、含水层储气库等技术进入试点阶段,例如山西永和县探索煤矿采空区储气,有望破解资源约束。氢储气库、二氧化碳垫层气等创新方向亦进入科研视野,助力能源跨界融合。

3. 市场化改革激活投资活力

国家管网公司独立运营后,储气库第三方公平准入机制加速落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试点推出储气容量交易,未来可能形成“现货+期货”的多层次市场。同时,专项债、REITs等金融工具有望引入,缓解国企投资压力。民营企业的角色将从辅助参与转向合资共建,特别是在分布式小型储气库领域占据优势。

4. 国际化合作与标准输出

中国储气库技术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展现潜力。例如,中亚天然气管道配套储气库项目采用中国标准建设,反向输出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全球碳减排压力下,储气库与CCUS(碳捕集与封存)的协同模式将成为国际合作热点,推动形成新的技术标准体系。

地下储气库作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其战略价值在能源转型期愈发突出。全球范围内,北美与欧洲的成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参考,但独特的地质条件与市场环境要求本土化创新。当前,中国储气库行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叠加期:短期内需加快补足储气能力短板,完善市场化机制;中长期则需探索氢能储存、智能运维等前沿方向,提升国际竞争力。政策层面,应强化跨部门协同,将储气库规划纳入国家能源安全顶层设计,同时通过财税优惠、价格机制改革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

未来十年,随着“双碳”进程深化和能源数字革命,地下储气库有望从单一的调峰设施升级为多能融合的智慧能源枢纽,在保障供应安全、促进绿色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想要了解更多地下储气库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30年我国地下储气库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