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社会看似多元,背后却往往有着异常单一的“金钱霸权”。这里所谓的霸权,不是说别人有钱而你没钱,而是即使你有钱,你也很难再找到那些曾经存在的、未被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及其所承载的价值和情感。如果你不愿屈服,你就必须在人群中承受异乡人一样的孤独。
由此可见,钱能够买什么、不能够买什么,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是结构性的制度问题。
商品化并非某个领域的个别现象,而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不断累积并寻求利润极大化的逻辑,是商品化的最大动力。这股力量会一步一步改变我们的社会关系,影响我们看世界看自我的方式,并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
……
要改变目前的状态,就一定得从制度层面着手,因为商品化对不同生活领域的入侵和宰制,本身就是制度容许甚至鼓励的结果。换言之,如果我们不谋求改革制度,而只将问题归咎于个人选择,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模糊焦点,令我们看不到问题所在。
最后,让我和大家分享一段话:“如果我们假定人就是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合乎人性,那么你就只能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非要以金钱来交换爱和信任,我们终将失去我们的人性。
这是谁说的?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节选自《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三联书店
朗读者:齧缺子
周保松
七十年代生于内地农村,八十年代移居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并取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喜欢文学,关心教育,研究政治哲学。著作包括《在乎》《政治的道德》(2015年获“香港书奖”)《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进生命的学问》《相遇》《政治哲学对话录》等。曾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及通识教育模范教学奖。
美国政治哲学家沈岱尔曾提出这样的问题:金钱不能买什么?
哪些体验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这些体验是暂时买不到,还是永远买不到?为什么?
周保松在他的《小王子的领悟》中列举了一些不应成为商品的东西,诸如友谊、爱情、教育、医疗,等等。
周保松认为《小王子》中的原词Apprivoiser是贯穿全书最核心的概念,到底是译作“驯服”,还是用更常见的“驯养”?
为此,他请教过译者缪咏华,她回信解释两个中文词汇微妙的差异:“小王子和狐狸是朋友,并没有尊卑的味道,而用‘养’就有了,‘服’较为形而上,指心灵方面;另外法国人喜欢用该词表达从生到熟的关系。”
周保松直言,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这两个词哪一个更为准确,但写作时采用译者意见,用“驯服”。
/// 好书共读 ///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 無邊集 ///
跨界书店 × 视角咖啡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香港路20号
电话:022-23181469
营业时间:每天10:00-20:00
跨界文化
○
换个角度看世界
○
ID:BorderlessBookshop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