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院最初的基地,代号为九〇九基地。基地占地1400余亩,呈不规则狭长分布,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长约650米,建成年代主要集中在1965年第一代核潜艇工程“上马”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九〇九基地见证了我国核动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迈向辉煌的非凡历程,是中国核动力的发源地,为我国核动力事业与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发展奠定了技术与人才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九〇九基地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做了大量的理论验证和模拟试验,建立了当时国内一片空白的核反应堆理论和实践知识,产生了彭士禄、赵仁恺等核动力领域两院院士7人,培养了我国核动力领域知名专家上千人,输送了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科研技术人员和海军核潜艇部队官兵。九〇九基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第一座铀氢锆脉冲堆等重大科研设施,相应的专业配套实验室、试验装置成为中国第一代核动力研发试验平台,并孕育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核心技术,对我国核动力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九〇九基地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旧址,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退役,现存有5层主办公楼一栋,厂房大厅一座,反应堆主控室一个。二是研发实验室群,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时进行相关的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工作。包括机关办公楼、反应堆工程设计楼、反应堆物理与屏蔽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热工水力实验室、核燃料及材料实验室等20余个建筑群落。三是研发配套设施,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当时的生活服务,包括职工住房、食堂、子弟学校、科技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等,“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的办公旧址、彭士禄院士故居、两院院士赵仁恺故居等重要建筑均完整保留。
彭士禄事迹展览室
2018年以来,随着第一代核潜艇逐步解密,九〇九基地对外开放并陆续申报成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核集团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近年来持续做好九〇九基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制定了九〇九基地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培训课程设计,依托原院机关旧址、山头指挥部、彭士禄故居、彭士禄事迹陈列室、赵仁恺故居、将军楼、中国核动力科技馆(九〇九基地馆)、摇篮广场、核潜艇雕塑、功勋机床馆等核心物项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和核科普工作,使九〇九基地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〇九”精神的重要阵地。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科技传播中心 供稿